次世代生活圈:公屋深度遊 太陽報 21/03/2013
傳媒報導

走廊通風口,透視窗外綠洲,大型噴水池坐落於長方形建築群中。上世紀七十年代落成的公共屋邨,完全不符現今樓價高企的世代標準,事關這裏既留下廣闊公共空間,亦未用盡每一分土地資源。不過,在公屋導賞員阿邦眼中,舊式屋邨卻恍如樂土,他更以八十後的角度,向新一代訴說屋邨背後故事。

雖然家住私人屋苑,但阿邦卻對屋邨有一份情意結。他笑言:「中學時校舍位於瀝源邨,女朋友又住在這裏,所以對條邨特別有感情。」別人眼中舊式屋邨殘舊、居住環境差,阿邦卻認為它的設計優勝過不少私人屋苑,更在中大修讀歷史系時,以屋邨為題作畢業論文。

建築是時代的縮影,屋邨背後的故事並不簡單,阿邦解釋:「當年屋邨有咁多休憩空間係源於六七暴動,政府想青少年留在社區,免得外出搞事。」阿邦希望市民透過屋邨,了解舊日的香港,加入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後,他主動設計了屋邨導賞團,開始向團友介紹屋邨。

鄰里互助富人情味

面對樓價高企、劏房林立及居住環境日漸縮小,不少學生哥團友對七十年代的公屋設計甚為欣賞,阿邦說:「有團友只知和諧式公屋,未見過舊式公屋,見到屋邨竟然有大型噴水池都覺得好特別。」不過,他認為舊公屋與新式屋苑最大的分別在於人情味。他說:「舊式屋邨,門對門,大家會開門通風,雖然私隱度較低,但形成了親密的鄰里關係。」為讓團友了解箇中人情味,阿邦找來瀝源邨麵檔老闆B哥,分享屋邨生活點滴。

阿邦亦有置業夢,但拒絕金錢掛帥,更欣賞上一輩鄰里間的互助精神與人情味。他更笑言:「希望將來與女朋友的婚禮可以在B哥的屋邨大牌檔舉行。」舊式屋邨代表了上一代港人的奮鬥精神,但屋邨的故事不只屬於他們,八十後、九十後亦能在故事中學習。阿邦慨嘆:「公屋壽命一般得五十年,十幾年後,瀝源邨應該都要拆,到時未知人情味是否可延續。」

Share via email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*

* Copy this password:

* Type or paste password here:

54,032 Spam Comments Blocked so far by Spam Free Wordpres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