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輔道公共空間 行人區非常「玩」得 文匯報 2016/10/08
傳媒報導

德輔道公共空間 行人區非常「玩」得

 

「德輔道」是見證香港開埠歷史的一條重要道路。舊建築、老郵筒、電車路的叮叮聲,寫就了香港人一百五十多年的奮鬥歷史和故事。在現代化的潮流下,德輔道的傳統味道似乎越來越少,車水馬龍之下,為了重塑本土特色,包括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(CACHe)在內的數個團體在日前將德輔道變成了行人區,在駛過的電車背景下,呈現屬於香港人自己生活和歷史的保育題材,讓道路重新回歸到為人服務的本質。

文、攝: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

在這場名為「非常( )德」的活動中,幾個團體把德輔道中 200 米空間變成一天的行人電車專用區,超過 40 個團體及個人以創意重新改造公共空間。一直從事保育教育和推廣的CACHe在活動中,將「非遺流動教室」帶到馬路上電車旁舉行,免費讓公眾體驗傳統剪紙技藝、製作迷你花牌、簡單花紐,或試猜客家話謎語,以互動有趣的方式,認識非遺概念。

只有電車路的德輔道

在活動中,德輔道靠近上環的位置,差不多有200米的路面被封閉。而行駛在德輔道上的,便只剩下了具有舊香港傳統特色的電車。在這200米的空間中,不同的團體都將自身主打的特色活動亮相在道路上,令到市民能夠為德輔道展現出舊日香港的景象而欣喜。

以往市民只會在旺角的行人專用區看到街頭演唱活動。但是,在今次的德輔道,青年人拿起吉他,高歌粵語歌曲,吸引了駐足的行人。顯然,將道路的意義與行人做一個連接,不能少卻新一代的香港人。不少家長帶同自己的子女,在德輔道上開展了眾多的親子互動活動。往日只有汽車才會佔據的路面,如今成為了市民們歡樂的海洋。

CACHe的梁梓豪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,他們今次策劃了不同的主題,在德輔道的活動中進行展示。這些主題全部與保育有關,分別涵蓋剪紙、花牌製作、旗袍花紐、客家話保育等不同的領域。梁梓豪說,上述主題都是非常重要的保育項目,所以在賽馬會的資助下,他們開展了相應的保育推廣活動,而今次能夠與其他不同的團體參與在德輔道所舉辦的活動,也是一次新的嘗試和試驗;將保育的議題從室內帶到街頭,與途人進行零距離的接觸。

的確,今時今日,市民們習慣了生活中的理所當然,卻並不曾想過眾多的生活符號從何而來。旗袍曾經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公務員的工作制服,至今也是一些華人地區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艙服務員的制服,是傳統文化與服飾的代表。如今在香港社會,重要的場合中,女性為了雍容得體的考慮,也會穿上旗袍,以展現出莊重之意,而花紐是旗袍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。

呈現舊香港歲月

在CACHe的活動中,有兩個較為特別的展示,分別是花牌的製作和客家話的保育。可以說,展現了香港歷史的滄桑與變遷。

花牌其實是一種廣告牌,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於香港非常流行。花牌上會寫有具體的資料,告知路人正在舉辦哪一類活動,或者一家新的店舖開張也會用花牌加以展示。而花牌通常又設置在竹支架上,會搭配上搶眼的文字、彩色的紙張和燈泡,非常引人注目。在今次活動中,CACHe的工作人員與途人一道製作小型花牌,讓市民重溫那一時代所帶來的喜悅和心境。如今,隨着廣告燈箱的流行,花牌的歲月已經漸漸過去。但是在香港起飛的年代中所積澱的香港精神,也與花牌的形象一道,被保留了下來。

香港是一個以廣府話為主的粵語社會,但客家人在香港的歷史其實比廣府人要更早、更久遠。然而,在歲月的衝擊下,客家話、圍頭話之類的原居民語言,已經在香港逐漸邊緣化,甚至有消失的危機。2014年6月,客家話和圍頭話成為了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,保育也緊鑼密鼓展開。在德輔道的保育活動中,語言學者以問答的方式與市民進行互動,推廣客家話的保育、講解客家話的文化意義。

街道的本質是人

CACHe的傳訊經理黃凱欣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,德輔道是香港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街道,是香港開埠歷史的象徵;今次的活動,也是希望能夠探討未來將德輔道變為行人專用區的可能性,同時也讓大家體會到,街道的本質是人。

德輔道的歷史,見證了香港的歷史。德輔道的滄桑,更是香港人在過去一百五十多年奮鬥中的精神坐標。一次活動終有落幕的時刻。但是街道與人的土地冥想,則不會結束。土地、街道、生活,構成的便是本土文化的真切情懷。

Share via email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*

* Copy this password:

* Type or paste password here:

54,025 Spam Comments Blocked so far by Spam Free Wordpres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