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舊課本為餌 TVB周刊 2016/04/18
傳媒報導

 

以舊課本為餌

 

展覽場地被布置為一個課室,有黑板、教師及學生用的桌椅,還有現在於學校幾近絕跡的電視櫃,櫃中的電視重複播放著以往的教育電視節目,時間一下子回到學生年代,是1980、90年代學校的氛圍。場內學生桌上所展示的,有比這個場景還要老的舊課本,最舊的要數到1950年代尾,都是劉智聰的收藏。「我希望透過這些舊課本,得到更多有關於香港的資料,繼續認識這個地方。」

 

欣賞70年代手繪插圖

劉智聰着我們以全名稱呼他,笑言大家會更投入於學校課堂的設定當中。其實環繞身邊的舊課本、教學用模型、文具、掛畫海報,加上電視播放教育電視的聲音,早已將參觀者的時間推回到小時候的上學時光,只是現在少了追趕成績的壓力,看?眼前的課本反而感到更加親切溫暖,不管你我有沒有讀過桌上展示的那一個版本。劉智聰會透過不同渠道去收集舊課本,例如天光墟、古物店、網絡商店,甚至是垃圾站拾到,亦有朋友相贈,最舊的一本收藏是清光緒年間的出品。

「我不是追求年代久遠的課本,主要收集的是1960至1980年代的出品。」這三十年間出版的課本,可算是面貌改變最多的時間。由1960年代黑白印刷,到1970年代漸漸轉為彩色,而1980年代有所謂「傳真版本」,即是有相片輔助,與香港的變化同步精彩。「我認為70年代的書本最漂亮,它的美學最能吸引我。那些課本內用水彩繪成的圖畫,隨?時代變化就那不回來,是種獨特的風味。相片用於介紹實物時的確是個好方法,但如果要表達一些抽象的東西,例如是朋友間相親相愛,就以繪畫插圖為最好,有畫師的演繹及處理在內,可以容易帶出氣氛。以相片表達,找兩個不是演員的小朋友在演戲,絕大部分都一定是非常『膠』。」

 

從參觀者身上聽故事

「膠」在這裏意指生硬,亦有一點傻的意味。劉智聰不只一次說自己儲舊課本傻。「我喜歡舊東西,亦喜歡舊區、舊建築。十多年前開始儲舊書本是認為它體積小,以為可以節省位置。覺得範圍太大,就收窄到校園相關的書本。」從事視覺藝術創作、現時於學校任教視覺藝術的劉智聰,最初以課本視覺有特色與否作為決定應否收藏的條件。「之後發現純文字課本雖然悶,但內裏的資料有價值,又開始收藏。後來又覺得只有課本不夠,希望可以有實物去一拼展示才夠完好,愈收愈多、類別愈來愈闊,就租了個倉庫去安置。幸好去年申請到灣仔富德樓其中一個單位,能夠做到實體展示館,否則就會變成只能收藏而自已都不能夠欣賞,收藏品只能夠一直封在倉庫。」

展覽館開宗明義叫做「舊課本展示館」,參觀者當中最多的是成年人與他們的爸爸媽媽。劉智聰說小朋友來到展示館會覺得很「危險」,因為全都是課本。成年人與他們的父母來到,就可以找到以往的記憶。「開館時我希望自己盡量在場,可以與參觀者交流。遇到的人,包括當年有讀過展示課本的學生、用來教書的老師、編寫過課本的書商及員工。我雖然收藏舊課本,但坦白說沒有時間每一本書都讀一遍,所以每位來到的參觀者都是我的導賞員,從他們身上知道有關於課本的事。」

 

 

不靠課本了解生活

以為專門收集舊課本的劉智聰必會認同課本傳授知識的能力,但原來他在求學時期覺得課本不能讓他認識這個社會。「老師可以透過課本教導你生活上的事其實不多,很多時候其實老師就連自己的生活亦未處理好。我知道書本只是個工具,你下課時面對的才是真實的世界,上課時老師告訴你的是個模擬的世界,甚至是不真實的。」小時候住在長洲的劉智聰,是當時少數往返香港上學的長洲人,可能是每日在路上所見所聞,形成他這個看法。

 

「我差不多每日乘船到中環,1980年代的中環變化很大,不停填海,碼頭移來移去,建築物興建。在路上行走,沒有時間去看漫畫、去玩遊戲機,只有不停地觀察四周的事物與變化。我由小學開始都不太會讀書,反而希望到處走走,從觀察中認識這個世界,生活才是個博物館,應該用自己的方法去尋找生活。」

 

以古鑑今認識社會

當日對課本毫無好感,今日卻成為收藏舊課本、開辦舊課本展示館的人。劉志聰對課本的感覺亦有所改變。「到今天,我再不用理會考試制度,用自己在生活當中學習到的智慧去讀這些課本,不為考試成績,只是用來關心及認識我們生活的城市,就有另一種價值。 」在舊課本當中找到的資訊,無論是直接或者間接描寫,都可以令我們更了解香港。「其實課本很多時都會因為出版社的背景,或者因為政府的課程指引而作出不同程度的演繹,為了滿足不同的條件去編寫。」

 

現時劉智聰所做的,是以舊課本為餌,希望從參觀展覽者身上得到資訊,去認識當年的社會及生活。「我認為生活智慧、口述歷史才是我們能夠運用的知識。這些才是應用科學。」這些拋磚引玉得來的資訊,不只是生活知識,更是最接近事實的生活記錄。一直以社會為題材創作不同視覺藝術作品的劉智聰,說舊課本的收集、整理、展示,都是自己為藝術創作搜集資料的其一個方法。

 

「有人問我認識香港重要與否,我認為是重要的。今天我們在社會要面對的事,一定因為以往發生過的事而引起。如果你不認識可不可以繼續生活?可以。香港人要為生計嘛。但如果你知道多一點,你就可以清楚看得到社會的轉變,如何影響到今天的發展。」

Share via email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*

* Copy this password:

* Type or paste password here:

54,030 Spam Comments Blocked so far by Spam Free Wordpres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