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安包店二代傳人 撇甩「老餅」推傳承 東週刊 2018/05/16
傳媒報導

平安包店二代傳人 撇甩「老餅」推傳承

說起長洲太平清醮,很多人都會想起平安包,今期的主角郭宇鈿,去年毅然放棄打拚十年的事業,接手經營父親的家業平安包餅店,自此就跟「平安包」這三個字密不可分,而他心中更有一個大使命,想要把這手藝和文化維護傳承下去。

星期二中午,天下着雨,郭宇鈿一身短衫短褲踏着單車回到位於長洲北社街,屹立四十年的郭錦記餅店,連連說了幾聲「唔好意思」後,電話隨即響起,期間又不時有客人找他,結果訪問足足遲了半個多小時才開始。

朱詠筠首次跟郭宇鈿學整平安包,期間他不忘講解平安包的典故和製作技巧。

 

裸辭繼承父業

「平日一返舖頭就有排忙,安排人手、營運、管數、做餅全部一腳踢。」當他遞上卡片,才知道這個大打雜原來是業務發展總監,而在接手經營餅店之前,這位短褲男其實是個金融界管理層,兩種生活差天共地。「家吓無假放,星期六、日要返工,仲忙過以前份工。」

激發他毅然放棄高薪厚職變成大打雜的,是「郭錦記」這三個字。「呢個品牌阿爸做咗幾十年,就好似一粒未打磨嘅鑽石,只係爸爸年紀大,想發大都有心無力。」自小已在舖頭幫忙的郭宇鈿,自十年前投身社會開始,每年太平清醮前都會請假一星期回餅舖幫忙,「慢慢心入面都有份情意結。」

這份情意結讓他三年前打算辭工接手經營餅店,「想證明畀父母睇,我呢個衰仔都做到啲嘢,但阿爸極力反對,唔想我同佢一樣咁勞碌。」不過年輕人總有一份任性,去年六月他毅然裸辭,跟父親來一招先斬後奏,「佢好無奈咁畀我返嚟。」他笑說。

新人事新作風,郭宇鈿一接手餅店已滿腹大計,打算將「郭錦記」出品打造成長洲手信,近日又跟日本卡通公司成功洽談合作,推出新口味的卡通角色平安包,「但阿爸同同事都反對,覺得平時做三種餡料已經夠煩。」可想而知,他這個接班人背後要經過多少角力和磨合。

郭宇鈿如此勞心勞力,除了為傳承父業,其實更希望承接父親的精神,傳承平安包這門手藝和文化。六年前,他的父親郭錦全開始跟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合作,在每年的太平清醮前舉辦平安包工作坊,教一班中學生和公眾學做平安包,而訪問當日,中心的高級項目主任朱詠筠亦親臨拜師。

郭宇鈿父親自六年前起已跟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合作教班,今年亦交由郭宇鈿接手。

 

近年的長洲太平清醮都有搶包山比賽,而三座包山和所用的平安包都由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。

 

承傳手藝與文化

酵母四錢、發粉八錢、糖一磅、六斤四麵粉,再加水放進機器攪兩攪,便可製成廿多個麵糰,「三両麵糰包八錢餡料,份量就剛剛好。」短短半小時,郭宇鈿邊示範邊解說,將製作平安包的方法傾囊相授,「但我都係包得無郭師傅咁靚。」朱詠筠笑說。

在郭宇鈿眼中,做包不止考計數和記步驟,「最重要都係講經驗,好似唔同麵粉、唔同天氣,麵糰嘅吸水度都唔同,麵糰愈細就愈難做,而我就一定無班老師傅做得咁好。」他愈做愈發現,做包既是門學問,亦是一門要經長年磨練的手藝,因此他每次開班授徒,都必定由搓麵糰開始教起,「麵粉都分高、中、低筋,唔簡單。」

今年,他接棒執教工作坊,除了教同學做平安包,更不忘介紹平安包的起源和歷史。「有人問點解平安包要咁大個,其實有段古。相傳清朝時長洲發生一場瘟疫,村民覺得係鬼神作怪,於是整咗一堆平安包供奉佢哋。要餵飽啲鬼所以整好大個,結果瘟疫真係消失,之後呢個儀式就變成太平清醮這個習俗嘅雛型。到現在,我哋都盡量保留傳統。」
正式接棒至今大半年,一年一度的太平清醮將至,今次交由郭宇鈿首次主理,他已預料跟一班夥計將忙得不可開交,「一個星期要整六萬個平安包,十幾個替工要喺餅房趕工」。見他如此忙忙忙,雖然很多人都問他為了甚麼,他總說:「我無後悔過,亦都開心。」

訪問來到尾聲,郭宇鈿突然憶起曾有記者叫他為當下的人生評分,「我畀咗一分自己,獎勵自己對傳承呢個品牌諗嘅計劃,其餘嘅九十九分就要我實行去攞番嚟。我畀三年時間自己做啲成績比自己同阿爸睇。」傳承,有時是沉重的負擔,而在他看來,是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。

郭宇鈿接手餅店後大搞新意思,近日更與日本卡通公司合作,推出卡通人物平安包。

 

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

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自二○一二年起,捐助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,推行「賽馬會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眾教育計劃」,近年向公眾推廣保育長洲太平清醮、大坑舞火龍、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這三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而中心跟郭錦記餅店合辦的平安包工作坊,正是計劃的其中一項活動。

朱詠筠指除了搞工作坊,中心還會透過舉辦展覽、出版介紹書籍、籌辦考察和體驗團,甚至設計各式遊戲,吸引不同年齡層的公眾認識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。「香港有四百八十項非物質文化遺產,中心亦有帶頭參與保育同推廣。」

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陳淑慧表示:「馬會一向重視藝術、文化及保育,香港有不少傳統活動正面對傳承的挑戰,我們期望透過公眾教育,鼓勵新一代認識及投入傳承的工作。」

除了搞工作坊和展覽,朱詠筠指中心還會推出書籍和遊戲,吸引年輕一代了解本土文化。

 

賽馬會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眾教育計劃

電話:2291 0238
電郵:info@cache.org.hk
網頁:www.cache.org.hk

 

 

Share via email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*

* Copy this password:

* Type or paste password here:

53,895 Spam Comments Blocked so far by Spam Free Wordpress